破解盐碱地稻米品质密码
来源:科技日报 日期:2025-11-03
【学报观点要览】
文章:《苏打盐碱地稻米品质研究进展与展望》
期刊: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4年第4期
作者:王树玉、张佳麒、程梓峻、李仁明、薛佳妮、宁尚栋、余徐明、侯佳宝、石勇、刘会芳、王明明、梁正伟
评荐:刘继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推进,盐碱地水稻种植在产量上已取得重大突破,为“向盐碱地要粮”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在解决了“能不能种”的问题后,如何提升盐碱地稻米的口感、外观和营养,实现从“能吃”到“好吃”的品质飞跃,已成为提升盐碱地农业效益的关键瓶颈。因此,厘清盐碱胁迫下稻米品质形成的机理,并创建配套的“良种—良法—良田”一体化模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
该文梳理了盐碱胁迫影响稻米品质的研究进展,并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首先,该文揭示了盐碱胁迫通过生理生化效应干扰籽粒(包裹于果皮中的颖果形态,含有蛋白质、淀粉等化学成分,其颜色影响品种利用价值)物质积累与转运,进而导致品质劣变的内在机制;其次,评述了现有栽培措施在品质改良方面的应用成效与局限;接着,解析了品质形成的分子遗传基础,强调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挖掘关键调控基因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构建面向生产的品质评价体系及集成化栽培方案,形成一套系统性的品质提升策略框架。
该文提出盐碱地稻米研究的关键在于“品质导向”,强调通过系统解析盐碱胁迫下籽粒发育的复杂生理过程,实现“以种适地”精准预测与调控。在盐碱逆境驱动下,由养分失衡、代谢紊乱及源库失调所导致的品质劣变问题,已成为推动育种目标升级、栽培技术革新与产业模式转型的关键动力。采取差异化的品质提升策略,通过优化栽培管理与调整种植结构,全力推进盐碱地稻米的优质化进程,对于提升其综合效益、助力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文的理论贡献在于将盐碱地水稻研究从传统的“抗逆保产”范式,推进至“产量—品质协同”的新阶段。研究不仅突破了以往偏重单一产量的分析框架,更论证了“优质化”是驱动盐碱地农业向更高发展阶段跃迁的关键路径。该文提出的“品质为核心”研究新范式,强调将机理探索、品种选育与栽培实践进行一体化创新,并将品质评价体系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不仅为解析盐碱胁迫下稻米品质形成机制提供新框架,更通过标准创新与技术集成,为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关键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