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不完美的爱情
来源:蝌蚪五线谱 日期:2017-03-09
主要内容:影片讲述一位爵士乐钢琴家与一名怀揣梦想的女演员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样追求梦想的两人在这座城市里遇见彼此,在唱唱跳跳中坠入了爱河,相互慰藉扶持,一起追求毕生梦想。但在逐渐达成梦想的同时,艺术与商业、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朦胧博弈,另两人的情感也面临抉择和考验,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分歧后,他们彼此鼓励对方不要放弃梦想。
如果说在刚刚过去的情人节中,你已经被应时应景上线的《爱乐之城》感动到无法自拔,那么在接下来的89届奥斯卡中,这部电影还将凭借过硬实力——14项提名而大放异彩,口碑爆棚。是的,你没有看错,这部与1950年的《彗星美人》、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并列成为奥斯卡历史提名最多的电影,将入列竞逐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女主角等重要奖项名单。
事实上,第74届金球奖上,《爱乐之城》已经展露锋芒,不仅成为颁奖季的宠儿,也让不少影评人为之倾倒。它席卷了最佳音乐及喜剧电影、最佳导演等7个奖项,在美国各大评论家协会奖项中领跑不止,更在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就在全球范围内收获127个奖项和182次提名。所以,你是否已经被这部电影成功圈粉呢?
《爱乐之城》的英文原名为LaLaLand,《韦氏词典》对这个短语的解释是“一种如同在梦境一般脱离残酷现实的精神状态”,同时它也是梦想之城洛杉矶的别称。
导演则把“逐梦不停幻梦长存”的传统“美国梦”主题,通过电影艺术演绎得惟妙惟肖。影片中的歌舞元素十分惊艳,著名歌手JohnLegend友情出演并献声,电影配乐朗朗上口,舞步编排动感十足,再配合信手拈来的长镜头、灯光把控、高超的现场调度、服装设计,以及其它普通观众难以察觉的细节等等,将这部发生在梦想之城的爱情故事拍得宛若梦境。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导演还见缝插针地向好莱坞经典歌舞片致敬:开场的高架桥长镜头群舞致敬《柳媚花娇》,傍晚时两位主角配合默契的踢踏舞是对《雨中曲》经典桥段的效仿,台词中数次提到《卡萨布兰卡》,全片色彩斑斓的服装是对导演的挚爱——《瑟堡的雨伞》——进行致敬。《爱乐之城》不仅让年轻人为歌舞疯狂,也让热衷情怀高龄观众获得阔别已久的共鸣,调动了所有年龄段观众的情绪,重温逐梦路上的激情与感动。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爱乐之城》和美国好莱坞的歌舞片好有一比。后者当属美国当属美国电影黄金时代的天之骄子,时过境迁,其魅力仍然如同钻石一般恒久闪耀动人。
歌舞剧脱胎于早期的杂耍表演和轻歌剧传统,以卓别林的《流浪汉》(1915)与《寻子遇仙记》(1921)为代表。随着技术改革,声音的加入带领默片时代走向终结。历史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1927)就是一部歌舞片,仿佛暗示着声音最美好的传达方式就是音乐。
不过就本质而言,这部电影只有很少几段“误打误撞”的对白,歌舞依旧与电影叙事剥离开外,因此有评论认为《爵士歌王》只是“有声和歌舞”,并不能算是一部真正的歌舞片,但是它开辟了一条重要的创新之路:剧院表演面向影视的可能性,也启动了歌舞片作为类型的要素:歌舞明星与制片厂的关系;演员直接面对摄影机(观众)载歌载舞,高潮歌舞表演作为结局,以及片名所涵盖的“爵士乐”和“踢踏舞”所体现的美国文化的代表性特征,都可以在这部影片中找到影子。
1929年米高梅的《百老汇的旋律》是一部真正的歌舞片,这是米高梅出品的第一部大型歌舞片,也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第2届)的有声片。上映当时标榜:百分之百对话,百分之百歌唱,百分之百舞蹈。影片首次运用声画对位法,为电影艺术带来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歌舞场面甚至部分采用彩色拍摄。
影片的成功得益于它歌舞表演与“后台情节”的平行穿插。如果说在《爵士歌王》以前,歌舞表演还是只能拘泥于艺术舞台之上时,那么“后台情节”则用叙事情节设计,为歌舞表演架构了一个生活叙事的戏剧化场景,让你吃饭、睡觉、看书的时候,想唱就唱,一言不合就跳舞。当然,在这样背景下进行的事情未必真的能够推动故事发展,为演而演的痕迹也依旧十分浓厚。
不过在当时来看,这一形式还是个新鲜事物,所以它迅速流传并逐渐形成了美国歌舞片的一种形态——“后台歌舞剧”,这一时期好莱坞歌舞片对叙事和主题的处理还主要是为前台表演作陪衬的。
1933年华纳公司拍摄的《第42街》和《1933年的淘金客》标志着歌舞片开始走向成熟:影片对后台故事设置的强化以及打破静态拍摄的摄影机自由运动,为歌舞片注入了新的活力。聪明的好莱坞制片公司从观众热烈的反应里看到了商机,于是,各大制片厂纷纷拍摄歌舞片,一时间歌舞片生产盛况空前。
时间进入了三十年代中后期雷电华公司的“弗雷德?阿尔泰斯和金吉?罗杰斯”的时代,两大明星合作了一系列作品:如《礼帽》(1935)、《欢乐时光》(1936)、《随我婆娑》(1936),用轻快、优雅、充满梦幻色彩的舞姿安抚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民众的沮丧情绪,这也是当时的制片规范对歌舞片基调的要求。两人的恋爱仪式也成为30年代末“歌舞喜剧片”(musicalcomedy)的典范。
整个20世纪40年代则是米高梅公司歌舞片的“黄金时代”,米高梅时代的佳作迭出,使得二战后好莱坞歌舞片在艺术和文化的表现上达到巅峰。它旗下聚集了文森特?明尼利、亚瑟?弗里德等优秀的歌舞片导演和制片人,一手打造了朱迪?加伦等著名的歌舞片明星,以大量杰出的作品主宰了市场。
金?凯利当属歌舞片黄金时代最著名的歌舞明星,他的代表作多集中在20世纪40至50年代,1952年的《雨中曲》当中独舞段落看成美国歌舞片中的经典,其乐曲、叙事、视觉元素也都成为其它类型影片模仿的对象。甚至在他去世那天,美国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讣告,没有一个字总结他的生平或综述他的成就,只是把他在《雨中曲》中一个人边舞边唱的一段完整地放了一遍,然后打出“GeneKelly今天去世”的字幕。
当时的歌舞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唱为主,一类以舞为主。其中数量最多、产生影响最大的是以舞为主的歌舞片。这类影片也包括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类突出个人的舞艺,其特点是载歌载舞,舞者的舞姿潇洒自如;另一类则注重队列、图形的变化,场面豪华,气势非凡。创世代表作是1944年米高梅公司拍摄的《出水芙蓉》,影片结尾的“水上盛典”结合水上芭蕾表演与喜剧爱情故事,令观众如痴如醉。
随着歌舞剧在全世界流传,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将民族特色文化艺术,通过影像载体发扬,生成自成一家的歌舞剧流派。个中类型繁多,经典无数,以待后期文章细细追忆。
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曾说:“电影和人生一样,都是以余味定输赢的”。《爱乐之城》的结尾,男女主角并没有按照大团圆结局的套路,幸福快乐生活在一起。因为太爱所以只能分开,只有这舞台上下相望一眼的缘分尚存。
好不容易逐步累建的如此美丽的梦,却在最后利落且无情地掐灭。我们可以为这样的结局伤感,但需要明白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与其注重一段情感的结果,不如去体味在这段情感中的所得与成长。如果男女主没有当初的相遇,何来对彼此的激励,从而离梦想越来越近呢?更何况爱本身,也从来不会因为命运而消散——想必这就是大爱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