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饕餮纹与中国魂
来源:蝌蚪五线谱 日期:2017-01-23
故事简介:电影《长城》讲述了在古代,一支中国精英部队为保卫人类,在举世闻名的长城上与怪兽饕餮进行生死决战的故事。欧洲雇佣军威廉与同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盗取火药配方,意外发现了长城是为抵御60年降临人间一次的饕餮所建。长城内部机关重重,宛如“陆上航母”,由无影禁军世代镇守。在这里,威廉见识了饕餮的凶残,也见证了无影禁军的精锐和勇敢,并被这群战士之间的信任和牺牲所感动,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共同守护人类的战斗当中。
作为一名西北的柔情铁汉,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将中国元素通过色彩、声音等视觉影像符号浓缩为银幕形式之美:《英雄》取景美如仙境的九寨沟,在青山绿水之间书写快意恩仇;乔家大院布局森严的院墙与房屋,将《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人性和愁绪深锁;镇北堡的月亮门、酿酒作坊和土城堡,是大漠豪情和美酒飘香的杂合体……于情于景于人于物,张艺谋的每部电影都是来自黄天沃土的深呼吸。
2016年的《长城》如2002年的《英雄》,张艺谋已经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华谊兄弟与传奇影业强强合作,将这部电影推向全球舞台。张艺谋深知,电影是传声筒,讴歌中华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是《长城》的不二职责。为此,张艺谋把中国历史文化和感人至深的故事融合,强化五军、五兽、五色的背后饱含的浓浓中国韵味,这支军队时也沿袭了许多中国文化和传统,比如,用兽来区分军队就是借鉴了中国古代军队的命名传统。
当然,艺术是真实生活的美化和加工,长城内没有机关密道,人兽大战更是空谈,电影所展现的不全为史实。这里首先要为猛兽“饕餮”正名。
关于饕餮的历史记载很多,《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山海经?北山经》也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说的狍鸮(páoxiāo)即是指饕餮。
如今多认为钩吾山在山西境内,山西与河南接壤,电影《长城》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当时的都城为汴梁(即河南开封),无影禁军的职责就是阻止饕餮越过长城向首都汴梁进犯。电影中的饕餮行动敏捷,颇有虎豹之速,叠罗汉式“爬墙”的场景让人不免想起《僵尸世界大战》中那段尸山屠城的场景;此外,张艺谋也取了“目在腋下”这个特点,将饕餮的眼睛放置在前臂两侧(虽然看起来更像是在肩上,但片中台词明确说明是在腋下,况且如果一头怪兽还得抬起前肢用腋下来看你,估计就成喜剧片了)。
饕餮最大的特点就是贪吃,最后还把自己都给吃了(也有传是吃太多撑死的)。所以,后人也将饕餮作为贪婪的象征,电影《长城》中,饕餮的出现就是上天为了惩罚贪得无厌的纣王而降下的祸患,人兽每60年就有一战,一直持续了两千年,直到北宋。
但饕餮并非一开始就是贪婪的象征,它也曾经做为威慑九州的神兽而被铭刻在大量青铜器皿之上,首当其冲就是鼎。
鼎是用来盛肉和煮肉用的,其功能相当于今天大家家里的高压锅。当时的肉食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分割切成小块来食用,而往往是简单粗暴地把牲体分解几大块或者直接整体煮熟,所以鼎下有足以便生火。除此之外,鼎都有两耳,它们并不是纯装饰用,而是用来穿棍以便抬举移动。
作为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器具,鼎的数量也最多。一是由于贵族家庭实用需要,二是由于鼎成为当时贵族社会秩序中“明尊卑、别上下”的重要礼仪工具。如今我们很多词汇都和它有密切的关系,如“鼎足而立”、“问鼎”、“钟鸣鼎食”等,都说明鼎在古代社会中有着身份和地位的标识作用。
西周的列鼎制度最为严格,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九鼎,叫做太牢:第一鼎内盛牛、以下为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诸侯用七鼎,称为大牢,少鲜鱼、鲜腊;卿大夫用五鼎,称为少牢,鼎内盛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为豕、鱼、腊,有的只用一鼎,只放豕。
《春秋 先识览》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殷周时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脑袋狰狞,双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双弯曲的兽角或足,其弯曲的方向似无定制,或内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张,利齿如锯,嘴略弯曲内勾,或嘴巴紧锁。则作正面盘踞状,身躯拱起,头着地或水云气,两边有一对利爪,象狗爪或虎爪。两侧有一对肉翅,形如耳朵。彼时的饕餮纹是一种显示奴隶主威严、荣贵的象征,是人对于神的敬畏与交流。
一般称为“饕餮纹”的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纹更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远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出现。饕餮是商周鼎的主要纹饰。国之重器,一言九鼎,在华夏先民心目中处于民族“图腾柱”的地位。周鼎上的纹饰从商鼎的纯饕餮纹上进一步演化,主要由饕餮纹和云纹所组成,以饕餮为中心,云纹环绕其周围。饕餮在天上,从云层里探出头,俯看人间,这大抵就是“龙”的前身了。
电影《长城》选择以青铜色做为饕餮的颜色,头上更有青铜鼎纹的纹路,就好像是青铜鼎上的饕餮化为真身降临人间,也是对历史的致敬。
根据学者陈公柔和张长寿先生研究,无身兽面纹的最原始形式,只是一对圆泡状乳钉,以表示兽面的双目,渊源可直溯到二里头夏文化,后来逐渐增添鼻角口耳眉,成为器官齐备的兽面。眼目是兽面纹的主体,由于兽面纹一般其实只见有双目,它原本应当源自史前的眼睛崇拜。史前彩陶上有成对眼目纹,玉器上有成对眼目纹。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了标准的兽面纹,也有了兽面纹的简化形式即眼目纹。
据汤惠生先生研究,萨满教中的天神同时也是太阳神,太阳神往往被绘制成眼睛状,因为在诸多古代神话中,太阳被称为是“天之眼”。如波罗门教的太阳神,又称“天之眼睛”或“世界的眼睛”。持这一类观点的学者认为,传统意义上的饕餮纹并不仅仅是一种兽面纹,饕餮当为天神或太阳神之属,饕餮纹中对眼睛的强调,正是其作为太阳神——光明这个特征的描述。
电影《长城》也强调了眼睛对于饕餮的重要性,一旦被刺中非死即重伤。这也可能是饕餮的眼睛长在腋下的原因——加强保护。
当然,有观众注意到,饕餮的形象设计过于西方化,像极了北欧神话中的神兽,这与特效制作团队的文化认知背景有着极深的联系。美术渲染为奥斯卡获奖者,后期特效则主要由ILM(工业光魔)和蒙特利尔的Hybride负责(《阿凡达》、《环太平洋》、《饥饿游戏》里酷炫的全息特效,皆出自Hybride的手笔)。还有《谍影重重》系列的编剧TonyGilroy、《环太平洋》、《权力的游戏》的音乐设计RaminDjawadi,《银河护卫队》的剪辑师CraigWood……,基本上《长城》的每个制作环节,均是好莱坞一流商业大片的配置。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亩紫禁忆王朝”。《长城》极尽展现了中国景之瑰丽,人之勤勇。坐在影院中,我们观赏神秘的长城关城、北宋的无影禁军、北方的游牧民族、广袤的古代丝绸之路、瑰丽的3D皇宫、神奇的中国火药,沉醉于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爱国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此时,我不由想起张艺谋在采访中提到的一句话:“这部电影,第一次让中国走出去,对世界讲出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