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每秒120帧,究竟是啥概念?
来源:科学大院 日期:2016-11-21
在今年的“光棍节”,李安导演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中国大陆首映,其120帧的高帧率拍摄技术噱头无疑吸足了大众的眼球。
一般人可能会被“120帧”这样的字眼搞得云里雾里,那么120帧到底意味着什么?高帧率电影技术的变革,是否就能给我们带来绝佳的视听盛宴呢?
120帧有多高
高帧率(HighFrameRate/HFR)是指以每秒24帧以上画面频率拍摄电影。120帧是相对于24帧拍摄技术而言,帧数越高,你所看到的画面越流畅越逼真,中间的卡顿和抖动就越少。
目前,绝大多数电影在制作与放映时采用的都是每秒24帧的画面频率,这种拍摄及放映标准已延续了近百年,它与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有关。
“眼睛的视觉暂留”,是指当物体在快速运动时,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影像约1/24秒的现象。简而言之,就是人眼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在观看物体时,对应的物体会在视网膜上成像,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形成视觉;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是会延续1/24秒左右的时间。
所以,采用每秒24帧的画面频率符合这一规律,可以使我们察觉不到画面的中断。
研究表明,人眼承受的极限为每秒55帧,还有研究表明,每秒60帧以上可以明显提升观众的观影感受。每秒120帧是每秒24帧的5倍,采用这样的拍摄技术可以让画面更加栩栩如生,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给人一种似真似幻的感觉。
不过,高帧频的画面异常清晰,使画面所呈现的场景也异常真实,从而也会使电影失去了朦胧的想象美感。
电影史上的尝试
1955年《俄克拉荷马》及1956年的《环游世界八十天》均采用了每秒30帧的拍摄技术,并在奥斯卡上斩获大奖。
20世纪70年代末,道格拉斯·特鲁姆布(DouglasTrumbull)也采用了高帧率技术进行拍摄,但是由于当时胶片电影本身成本的制约,原定于1983年上映的《头脑风暴》也因此夭折。尽管如此,特鲁姆布等人对高品质电影的追求和探索还是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启发和鼓舞。
后来,正是受道格拉斯·特鲁姆布的启发,彼得·杰克逊在2012年拍摄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采用了每秒48帧的拍摄及播放技术,引起了广大观众的轰动,其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由于画面太过清晰,甘道夫爷爷的毛孔完全暴露在观众的视线下。
如今,120帧高帧率电影拍摄技术随着李安执导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走上历史舞台,以120帧每秒的超高帧频率进行4K清晰度下的3D拍摄,使观众连子弹上的灰尘,演员脸上的雀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无疑是电影业的一个重大突破,也必定是一枚重磅炸弹,会驱使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者开始思考未来电影的走向与发展。
高帧率的未来
现代社会,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我们可以毫不费力气就从网上搜索到任何想看的电影,并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庭配置了家庭影院,这些情况对传统电影造成强大冲击,导致院线收入惨淡,甚至倒闭。
既然如此,又是什么推动我们自掏腰包去电影院观影消费呢?我想,首要的考虑因素必定是电影新技术。高帧率的3D电影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走进电影院观影的理由,其异常真实的画面感与质感是网络甚至家庭影院远远无法企及的。
当然,高帧率电影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电影后期数据量、渲染技术时间的翻倍等,这无疑增加了电影的制作难度与成本,据说,这个成本增加的比重大约在30%左右。
此外,为了保证高帧率电影顺利放映,影院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目前国内院线主要实行的放映标准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1.3K数字放映机,多用于放映国产影片;另一种则是2K的数字放映机,多用于放映好莱坞电影。目前1.3K技术已经很成熟,2k数字机是主流。
而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则采用的是4K技术,这一技术在国内还没有真正普及,所以在放映时,院线还需要进行放映软件的小幅度调整或者升级。
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数字电影、立体显示和高帧率为电影实现了技术上的巨大变革,相信3D、4K、高帧率电影的普及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