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普园地 >科技人物

王思潮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16-04-14

13704055059581759235.jpg

 

  他不仅是陨石研究领域“狂热分子”,也是国内UFO研究中有专业背景的第一人。他从四十多年前就开始了UFO的研究,并在退休后也从未停止。


  2014年,美国NASA发射的探测器菲莱成功登陆彗星67P,这一壮举牵动了全球天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心,紫金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也是其中之一。他最期待的就是菲莱能够对彗星67P上的样品实地深入分析。因为这小小的样本可能帮助解开地球起源之谜。而这也是王思潮在紫金天文台从事天外陨石研究的初衷。


  熟悉王思潮的人都知道,他不仅是陨石研究领域“狂热分子”,也是国内UFO研究中有专业背景的第一人。已经77岁的王思潮,从四十多年前就开始了UFO的研究,并在退休后也从未停止。


  与星星结下不解之缘


  王思潮是广东省广州人。新中国成立后,王思潮参加了1957年举行的全国高考,并凭着优异的成绩成为当年广东省高考状元,走进了北京大学。


  “我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对历史感兴趣;到了初三,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数学老师,就觉得数学很有意思,逻辑性很强;高一的时候,研究生毕业的校长教物理,我又觉得物理很有意思。渐渐,我的数学、物理成绩越来越突出,所以高考的时候我就在物理系、数学系里选。后来选了物理系,因为物理系的课程里还包含数学,这样就把我的两个特长都包括进去了。”作出选择的王思潮,开始了在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学习。


  没过多久,系里新开了天体物理专业,老师将系里的一个班的学生全部转到天体物理专业,王思潮在那里正式开始了与星星的不解之缘。


  1963年,毕业后的王思潮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天文台,从观测工作做起。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王思潮开始关注国外对于太阳系及地球起源的研究,“我发现,当时不论是英国、美国还是前苏联的专家都将目光放在太阳系现状特征的研究,缺乏46亿年之前太阳系及地球诞生时期的资料,他们的学说有随意性。”王思潮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时我调查发现陨石是46亿年前太阳系及地球诞生时期最原始的天文‘考古’样品。”所以,时年31岁的王思潮首先在我国天文界开始了陨石的研究。


  巧合的是,当年在江苏省东台县下了一场陨石雨。这是王思潮第一次与陨石亲密接触。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对陨石越来越着迷,并在其后的几十年间,与同事一起开始了10次对陨石的科学考察,共收集到几十种陨石样品。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在我国发现的、唯一的碳质球粒陨石。虽然这块宁强碳质球粒陨石从外表看起来与一块石头并没有明显不同,但王思潮说,通过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出其中的区别。


  “这些陨石早在太阳系刚形成时就存在了,它们比地球更古老,从他们身上可以找到太阳系形成的依据。”王思潮解释道。


  迷上UFO


  王思潮对于不明飞行物(UFO)的接触要稍晚于与陨石的结识。1971年9月的一个傍晚,扬州北部与扬州南部的两位天文爱好者,分别在两地同时惊异地观测到了一次奇异的天象——一个满月大小的螺旋状发光物出现在西北夜空。同一时间,身处北京大兴县黄村的另一位天文爱好者也观测到了同样的奇观。


  当这些目击报告汇集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时,刚巧送到王思潮手中。通过对几份目击报告的科学分析,王思潮发现它们可以相互验证,那么就说明这个不明发光物是真实的,并不是什么光学幻觉。但是,依据多年对流星、彗星等天象的观测经验,他得出结论,这不是已知的天文现象。但一时间他也难以作出科学的解释。而这个无从解释却客观存在的物体,激发了他坚守几十年的另一项研究——UFO。“我对富有挑战性的、未知的都感兴趣。”王思潮告诉记者。


  自创定量分析方法


  从那一年开始,王思潮开始关注各地出现的UFO现象。在进行持续深入的调查研究后,王思潮试图将UFO研究这个游走在科学边缘的研究,通过科学的方式来解释。


  “人类应该去探索一些奇异现象。国际上针对UFO从上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虽然晚了二十多年,但是我们并没有落后,反而有突破,比如螺旋状飞行物,我推断肯定有飞行器一边旋转一边喷出物质来,后来证实了。”王思潮表示。经过他深入调查研究后,认定有约十起螺旋状UFO与奇异飞行器有关。


  而这结果与王思潮首创的使用系统定量分析方法密不可分。比如,通过不同地点观测的报告可以分析出被观测到的是天文现象还是奇异飞行器产生的现象。比如,在1995年7月26日晚22时0分至25分出现的光团状UFO,我国十多个省市都有人目击。


  王思潮从天文台收到的50多份观测报告中挑选出26份较高质量报告作进一步调查和定量分析,并使用球面天文方法分析计算了这次UFO的飞行高度为(1460±60)公里,其速度很低,仅为0.29±0.05公里/秒,远远低于第一宇宙速度,向西飞行距离为430公里,且平行于地面。这反映这种飞行器可能有反引力的奇异特性,这种能力是人类现在尚未掌握的,所以它有可能是外星飞行器引起的现象。


  不过,一直以来,关于UFO的研究尚未被纳入国家层面,所以王思潮一直是业余进行相关调查研究。王思潮的专注,让“业余”研究也有所收获。他对我国UFO的五篇论文已先后在2005年世界UFO大会和2007年上海UFO科学论坛会上发表,并应邀作邀请报告和特邀报告。2009年5月他在中国国家天文杂志发表《开普勒望远镜升空随想录》,阐述了探索UFO对探索地外文明的意义。


  “我认为从事UFO这种研究需要研究人员持用开放的态度和科学的态度做,而不是总使用现有的认知对它进行分析。”王思潮表示。2011年,8月20日晚,天空中出现了巨大的光团状的物体,虽然当时有的学者提出可能是火箭发射的现象,但通过王思潮的调查数据得出结论,这也可能是一起外星飞行器引起的现象,而且数据和综合分析的强力支撑让提出异议的学者也不再发声。“因为我还亲身远赴山西吕梁市侯台镇目击地,向两位目击者详细调查,我的调查和数据综合分析做出来更细致,不仅可以计算出它在什么高度在哪里出现,还能分析整个事件产生的机制。”王思潮解释道。


  希望国内的UFO研究走向世界


  如今,王思潮依然活跃在UFO研究第一线,虽然已经77岁,但他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对于他来说,UFO让他获得了开放性思维。“开放性探索UFO,认识事物一定要重视事实依据和科学依据,另外就是不能局限于人类已知的知识解释。”


  而且,虽然爱好者众多,但国内承认UFO的业内人士并不多,从事研究的业内人士就更是凤毛麟角。为了更方便交流,王思潮利用微信创建了UFO交流群,并和朋友一起建立了中国UFO研究网网站。


  对于未来,王思潮准备将他的研究内容翻译成英文,并且在英文网站上公布,与国外的学者进行交流。“另外,就是在考虑接班者的人选,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投入到UFO的研究中。”王思潮告诉记者。


  今年,杭州图书馆科技分馆准备办UFO展览,其中有UFO研究成果,将展示给大众。“我还打算写一本书,专门阐述外星文明和UFO。”王思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