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生产中为何要对农作物合理施肥?
来源: 新华网 日期:2018-10-16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了需要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还需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和矿质营养。植物需要的矿质元素种类非常多,包括氮、磷、钾、铁、铜、硼、锌等大量元素。因此,在农业生产上为了满足作物对矿质营养的需要,我们需要经常对它们施肥。
为什么要施肥?
土壤中包含的矿质元素都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旦缺乏矿质元素,植物就会出现相应的缺素症状,从而导致减产,如水稻缺钾叶片常发生褐斑病,油菜缺硼则会出现“花而不实”的症状。
为什么要合理施肥?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土壤中的矿质元素不断被各种农作物吸收,因而土壤养分会逐渐不足。为了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则需要对农作物进行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指根据矿质元素对农作物所起的生理作用,结合不同农作物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适时、适量施肥,达到“少肥高效”的科学施肥方法。
合理施肥一方面能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既不会因某种元素过少而出现“缺素症”,也不会因过量施肥而出现“烧苗”的现象。另一方面合理施肥还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确保作物品质,从而满足人们更高的需求。
合理施肥能高效提高作物产量,例如合理施用氮肥能显著扩大种植作物的叶片面积,可延长叶片寿命,增加叶绿素含量。同时,合理施用氮肥也能够延长叶片光合时间,提高光合强度,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而合理施用磷肥、钾肥还能使输入果实、种子、根、茎等器官的有机物量增多,进而增加产量。此外,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秸秆、粪尿等),并经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后,不仅可以释放出各种矿质养分供作物吸收、利用,还能释放出二氧化碳保障作物的碳素持续供应,促进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同时,合理施用有机肥料还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水分、温度、气体状况,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吸收,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形成良性循环。
如何做到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农业增产措施,除了前面提到的适量施肥以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根据各类作物的需肥特性合理施肥
不同的作物对养分需要的种类、数量均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作物的需肥特性而定。例如甜菜、烟草、薯类、甘蔗、麻等属于“喜钾作物”,根据土壤的钾肥状况,应特别注意钾肥的施用量。还有许多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糜子、高粱、谷子等,需少磷、钾而多氮,应根据土壤条件,以施氮肥为主,配施磷、钾肥。豆科作物则需要较多的磷、钾肥,因其根部常有根瘤菌固氮,氮肥要求相对较少,可以少施氮肥。
2.根据当地土壤肥力因地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合理施肥方法,具体步骤包括:采集土样、土壤化验、确定配方、按方施肥、田间监测、修订配方等。根据土壤缺什么,确定补什么,选择切实可行的施肥方法和农艺措施,以发挥肥料最大增产作用。
3.根据作物各生长期营养特性适时施肥
不同生长时期的同一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数量、比例也不尽相同。为了节约用肥和提高肥效,我们应该通过对施肥关键时期的准确把握,从而发挥最佳肥效。例如小麦的拔节期、棉花的花铃期都是追施氮肥的关键时期,可以获得良好增产效果。
4.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
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肥料,两者配合施用能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整体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