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普园地 >热点科普

“刷掌支付”即将上线?

来源:广东科普   日期:2021-08-27

  近日有消息称


  微信正在内测“刷掌支付”功能


  #微信或支持刷手支付#


  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刷脸支付”后


  “刷掌支付”也要来了?


图片


  网友纷纷炸锅:


  手掌属于生物信息


  不能随便泄露!


01.jpg


  对此微信方面回应


  刷掌支付仅为内部技术


  预研未开启测试


  目前也无应用计划


  虽然消息被否认


  但还是引起了大众的好奇心


  刷掌支付是基于何种原理?


  在此之前是否有先例?


  小科带你了解一下~



  你了解刷掌支付吗?


  据了解,本次上热搜的“刷掌支付”是由腾讯优图和微信支付合作推出的新支付方式,目前还处于内部研发阶段,用户可在刷脸支付设备上体验刷掌支付。为什么掌纹也可以作为一种识别技术?掌纹识别具备哪些特点?


  手掌是指手指末端到手腕之间的掌心区域,掌纹则是手掌内部皮肤上所有纹线的统称,主要包括褶皱,主线和乳突纹。这些线不仅包含丰富的纹理和方向信息,而且具有可靠性,稳定性和唯一性等特点,使得掌纹发展为一项重要的,可用于身份识别和验证的生物特征。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副教授钟德星曾于2019年5月发表一篇题为《掌纹识别研究进展》的研究论文。论文提到,相比于其它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掌纹识别技术具有许多独特优势,比如:


  准确度较高,具有主线、皱纹、脊末梢、分叉点等辨识度高的纹理特征;掌纹图像采集十分便捷,即使手机分辨率较低也可轻易采集;掌纹识别稳定可靠,掌纹的形态主要由遗传基因控制,即使特殊原因导致表皮剥落,新生的纹路依然保持原有不变的结构。


  所以,掌纹特征识别具有纹理特征丰富、用户易于接受、安全稳定性较高等优点,从而成为生物识别技术的一大研究方向。


02.jpg


  掌纹识别流程是怎样的?


  目前,微信内测的刷掌技术的具体操作方式是,用户需要在刷脸设备上注册手掌并刷脸关联到个人微信账号上,在线下消费时,将手掌对着微信支付设备的扫描区,设备确认完成后完成支付。那么,背后的操作流程是怎么样的?以后的发展趋势会是如何?钟德星副教授在《掌纹识别研究进展》论文同样也作出了说明。


  论文中提到,基本的掌纹识别流程包括采集掌纹图像、建立数据库、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匹配。


03.png


  文中作者也对掌纹识别发展趋势提出相关建议,他认为:“掌纹识别技术需考虑真实的应用环境。此外,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应更重视在线掌纹识别及其在移动设备中的应用,这将成为在线支付或个人身份认证的一种有效识别方法”。


  刷掌支付在金融领域

  已有先例


  其实,刷掌支付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19年12月26日,美国专利与商标局公布了某大型电子商务公司的最新专利申请,一种非接触式扫描系统,可通过扫描手掌特征(包括掌纹和静脉)来识别用户身份。


  专利申请材料介绍,将该扫描仪放置在给定位置的入口或出口处,扫描手掌就可链接至顾客的信用卡或借记卡,挥挥手就可以完成所有交易。


04.jpg


  《纽约邮报》报道称,该技术的响应速度非常快,300毫秒(即0.3秒)内即可验证客户,而普通的银行卡交易需要3-4秒,因此,这将大大加快结账速度。并且,除了手无需使用其他任何设备。


  另外,还有报道称,该系统的识别错误率在百万分之一以内,该公司的工程师正努力将其提高到一亿分之一以内。


  而在国内,此前一些科技公司也有玩过“刷手支付”,其中就包括支付宝。


  2014年10月,支付宝当时展示了其正在研发的以生物识别为核心的前沿安全科技包括人脸、声纹、掌纹、指纹、笔迹和击键识别。


  其中,掌纹识别利用掌纹对比,不仅可以比对掌纹主线和褶皱的方向和位置信息,还可以计量掌纹图像的重心、均值、方差等,得到一个特征字典。依靠特定设备采集掌纹,转换成数字信号,瞬间产生庞大数据,可成为辨识依据。


05.jpg


  2019年,在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口交易会上,自动贩卖机利用手脉识别支付在上海汇金国际等30多个点位投放。通过摄像头自动判别商品,显示商品名、价格实现交易,其手脉识别的通过率达99%。


  2015年,四川一商业银行也尝试过刷掌支付,其推出了全国首台掌静脉识别银行自助机。据介绍,该业务安全系数高,手掌静脉传感器具备活体检知功能,身体内部特征极难伪造。同时操作较快捷,在该行自助机具上选择“掌静脉”,输入手机号,一秒钟扫描出手掌静脉,输入密码后即可办理存款、取款等业务。


  对生物识别技术的最大顾虑

来源于隐私泄露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20年移动支付用户问卷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目前移动支付中生物识别技术主要有五种,具体包括指纹、人脸、声波、虹膜、静脉等。


  有从业人员认为,“指纹、人脸、手掌等生物识别技术是不错的技术,但应用在支付领域可能就喜忧参半了。一方面,生物识别技术带来了便利性,但也有隐私安全保护隐患;另一方面,或许可以为其在其他相关领域的应用积累经验。”


  事实确实如此,随着用户对隐私和安全性的关注度提升,对生物识别技术使用的接受度在下降。


  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用户对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来进行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的接受度中,有82.6%的用户群体表示可以接受,这一指标在2019年为84.4%;另外有17.4%的用户选择不可以接受。其中,个人隐私泄漏和安全隐患是用户在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来进行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时最担心的问题,得票率分别是79.6%、67.3%。


06.jpg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分析,支付方式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是相伴相随的。从历史的眼光来看,生物识别技术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代表着更高端的科技和更方便的支付体验。技术是中性的,重要的是怎么应用。


  有人会问,若发生大范围盗窃该如何应对?实际上,监管部门已经在数据隐私安全方面有所行动,比如针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专门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以及最近要求互联网平台与金融机构对个人信息的全方面“断直连”,都是为了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


  电信与互联网分析师马继华表示,未来的支付手段会五花八门,但能不能普及主要考虑安全性以及稳定性。“支付的未来趋势是从简单直接的生物支付进化到人机结合,既解决用户和密码结合的唯一性,也保持密码识别的可更换性,达到安全与便利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