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一个爱有那么难吗
来源:科普中国 日期:2018-08-21
每个人都是一幅没有完成的画卷,人人都渴望找到生命中的唯一。在茫茫人海找到Ta,似乎就找到了自己遗失在世间的另一半拼图,从此生命得以完整和美满。如果有情人终成眷属,当事人更是会将这份姻缘遇见视为上天在冥冥之中的注定。
遗憾的是,民间口口相传的并不都是“一见钟情”的美好,反而更多的是无奈。人们的口头禅渐渐变成了“我爱的人不爱我,爱我的人我不爱”,认识一个彼此欣赏的人,真的有这么难吗?
以北京市为例,2017年全市常驻人口2200万。根据2018年中国人口男女比例基数来看,男女人数大概在105:100。为了简约起见,我们假设男女各占一半。这样,北京市的男女人数各有1100万。下面我们来看看,如果这座城市的男女都希望在北京遇到自己生命的另一半,会遭遇怎样的困难。
谈婚论嫁是年轻人最美好的经历之一。我们先将寻求美好缘分的人限定为适龄的婚育人口,并假设彼此的年龄相差无几。人们的年龄跨度从1岁到75岁(国民平均年龄),适婚的美好年龄在20岁至35岁之间。如果各个年龄段的人口分布大致一样,那么可供选择的人应该占据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以男性为例,能够符合他配偶条件的女性人数就大约在1100/5=220万。这里面假设有一半是单身女性,则能与该男性配对的女性人数为110万。
每个人的审美标准都有差异,诗人自古就歌颂“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只独爱你那一种”的爱情。符合一个人审美,又充满魅力的人不会超过人群中的二十分之一。这样,北京市符合一位男性审美,又让他觉得魅力非凡的单身女性总人数大约有110万/20=5.5万人。
在这5万多名令人心仪的女性之中,或许只有二十分之一能让人觉得趣味相投,性格相近。而在这些能让你完全心动的人中,最多又可能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进入你的生活。
到了最后一步,你们能否组成完美的一对,还要看是否彼此吸引,并且能否迈过外在的吸引、初步的了解,直达心灵深处。那里有谁都不愿轻易示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有你们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是否能保持一致的秘密。由于每个个体成长的环境千差万别,对世界的理解更是如盲人摸象一般,只能得到一部分带有偏见的真相,因而两个残缺的真相还能完全彼此符合的人自然弥足珍贵。也许30人中,才能找到1人懂得你的喜好、包容你的一切,还愿意与你共度一生。
最后,你生命的另一半可能存在的人数只有55000÷20÷10÷30约等于9人。也就是说,在北京市偌大的土地上,2200万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也许只有9个人才是你的真命女神。如此说来,要找到生命中最适合自己的另一半谈何容易,其概率只有千万分之四。值得一提的是,500万彩票的中奖率也不过是两千万分之一。追寻真爱竟然和彩票中头奖的概率在同一个量级上,难怪人们会感叹缘分的“可遇不可求”。
正因为遇到一个对的人是如此的艰难,如果你遇到了,请一定要珍惜彼此的缘分。
尽管人们在寻找另一半的道路上险阻重重,但也不必灰心丧气。正如一个人虽然改变不了自己的出身,但仍可以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样。一份好的心态就是“上天可能给了我一副烂牌,但我仍然会想着怎样把这副牌打得最好”。也许寻找最美好的存在可遇不可求,但人们还是有办法在自己能掌控的范围内,尽可能找到让自己满意的配偶。这就是大名鼎鼎的37%婚恋原则,该原则是数学家在1958年才解决的随机选择优化问题的最优解。
具体而言,一个女青年如果想在现实的约束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配偶,当她从18岁开始,40岁之前结婚。根据37%原则,她应该将18到40岁之间的37%的时间节点处作为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此时她的年龄应该是18+(40-18)*37%=26.1岁。此后她的策略就是26.1岁之前是观察期,最佳策略是只交往不结婚,但是要记住交往的男生中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26.1岁之后是决策期,之后认识的任何男性,一旦遇到一个比26岁之前遇到的最好的那位更好,或者和那个人差不多好的人,就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结婚。
当然,这一切都是理论的预测,真实的世界远比理论复杂。人们相爱容易、相守难,也许一次偶然的经历就会让人心动,但是却经不起生活长久的考验。两个人的生活是磨合和包容,正如《圣经》里所宣扬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有了这份大爱,缘分就不再是上天注定的事,冷冰冰的概率也可以融入人性的温存,幸福终究可以把握在自己的行动和意愿里。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均已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