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上级新闻

力争到2020年 实现全市公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

来源:成都日报   日期:2018-01-04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四川则把实施创新驱动作为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要聚焦提升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


  科学素质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因此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公民科技素质是重要支撑。为深入推进我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落实《成都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市科协携手全市主流媒体资源,开展360度全方位宣传科学素质普查内容,大力普及科学知识,让全市市民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潮持续发酵,力争到2020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左右。


  目标


  到2020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力争达到15%左右


  在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成都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的核心支撑之一。


  根据《实施方案》,到2020年,我市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要有长足发展,科普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向前迈进一大步,科普资源整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基层科普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2%左右。


  我市将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跨越提升。具体来说,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学习实践能力明显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意识和决策水平不断提升,农民和城镇劳动者的科学生产生活能力快速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城镇新居民的科学素质显著提升。


  同时,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也将大幅增强。以科普信息化建设为龙头的现代科技教育与培训体系基本完善,社区科普益民服务机制逐步建立,科普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科普产业快速发展,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显著增多,“互联网+”创新体系、示范体系、传播体系的推进格局得到拓展、实现突破。


  现状


  2017年我市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达10.5%,位居西部地区前列


  塑造城市竞争科技优势,提升公众素质,吸引创新人才是基础。据了解,为深入推动《实施方案》的落实,及时跟踪监测本地区“十三五”公民科学素质发展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市科协委托中国科普研究所开展了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工作。《2017年成都市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我市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为10.5%,较2012年的6.2%提高了69.35%,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017年我市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 10.5%,远高于四川省总体水平(6.9%),说明我市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水平较好,为成都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提供了科技人力基础。”市科协相关负责人分析。


  “总体而言,成都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发展态势良好,呈现出与本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特征。”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城镇居民、男性、中青年群体和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群的科学素质水平相对较高。同时互联网在成都市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七成的成都市公民通过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且有超过四成的公民将互联网作为获取科技信息的首选渠道。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市科协主动对标先进城市,将2020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左右作为奋斗目标。


  途径


  “十大重点工作” 持续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


  根据规划,到2020年,北京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将达到24%,上海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将达到25%。如何在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发展态势良好的大环境下,使科学真正进入千家万户?市科协持续向深水处破冰。


  《实施方案》以科普信息化为突破点,部署了十项重点工作: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实施科技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实施社区科普益民工程、实施科普信息化工程、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实施科普产业助力工程、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实施方案》明确,我市将大力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在这一行动计划中,将着力创新传播方式、提升服务能力,推进科普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现代科普传播体系,全面完成全国科普信息化试点任务。开辟普及科学知识新空间,拓展传播科学精神新领域,打造推进科学素质建设、助力创新驱动的示范亮点。统筹推进科协系统门户网站、政务微博微信、电子科普宣传栏、全媒体科普阅览屏建设,拓展移动通信、广播电视科普宣传渠道,基本形成基于互联网、拓展到移动通信广播电视的科普传播新格局。


  “在‘互联网+科普’行动之外,市科协还携手全市主流媒体,开展全方位科普宣传,创新科普手段,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今日起,《成都日报》每月将定期推出科普相关报道,成都电视台经济资讯服务频道CDTV2每周日晚8∶00将推出成都首档全民参与益智科普知识电视大赛《你好科学》,《成都商报》每周四将开设科普专栏刊登科普知识题目等,为成都市民带来多场科普盛宴。


  【专访】


  市科协主要负责人:


  创新科普方式


  让科学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此外,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确立了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提出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对科普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市科协主要负责人表示。


  “科普的意义,似乎不用多说。孩子们需要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好奇心,大众需要提高科学素养。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市科协主要负责人表示,要更加广泛整合资源、千方百计创新形式,让科学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加强科普工作,要创新科普方式,努力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市科协主要负责人说,围绕青少年、公务人员、农民、城镇劳动者等人群,大力开展科普全媒体宣传,发挥传统和新媒体优势,线上线下互动,将让科普更加客观准确,同时更喜闻乐见,助力成都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