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蓉城 工创未来——“科菁荟”首次走进成都工博会
来源:成都市科协 日期:2025-04-29
4月23日—24日,在2025成都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成都工博会”)上,以“智能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工业自动化”为主题的两场“科菁荟”跨区域科技交流活动举行。共有来自成都市23个区(市)县、全省17个地市州的350家企业、科协以及科创生态伙伴代表720人参与此次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科菁荟”首次参与大型行业展会,开展科技交流与需求对接活动。该系列活动深度对接海内外工业网络,为跨国技术转移与资本合作搭建起“直通车”。
川东川南入列
跨区域科创生态圈再扩容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一直是摆在城市高质量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破题?随着协同创新与产业集聚的不断深化,创新资源在不同地区间得到优化配置,跨区域间的科技创新合作已成为破题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之一。
在“科菁荟”首场活动上,成都、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巴中等省内八市共同启动跨区域科创生态圈建设。这标志着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和川东经济区的科技创新资源、产业创新要素以及服务保障优势将实现深度融合,为推动跨区域创新协同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
“我们将以区域科创生态圈为牵引,汇聚优质创新资源,在研发能力共享、中试资源共用、产业要素互补等方面进行常态化联动,推动形成‘核心城市引领-节点城市支撑-区域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进一步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人才链跨区域融合。”市科协创新发展部负责人表示。
主题分享+圆桌论坛
洞察全球AI赋能新趋势
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成都代表处首席代表边龙燮先生带来了主题为《韩国AI赋能数字产业情况》的精彩分享,详细介绍了韩国在AI技术应用于数字产业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成功案例,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国际视野和借鉴经验。
圆桌论坛以“AI赋能智造新未来”为主题,围绕“技术穿透力——AI如何真正落地产线?”“协同创新力——如何构建产业生态?”“规则构建力——智能化转型的边界何在?”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成都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产业所所长陈杰、富士康科技集团(成都)公司资深副理韦兰才、重庆耐视特科技有限公司CEO龚隆有、深圳固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张振宇、北京君合律师事务所环境法业务组合伙人寇春燕、柔性电子产业发展联盟战略顾问/成都维拓立柔性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泓杰等嘉宾,结合各自领域的实践经验,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为产业发展贡献了诸多真知灼见。
场内“搭线”聊需求
场外看产品、谈合作
AGV小车穿梭运输、艾灸机器人AI按摩、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显示生产数据、协作机器人挥舞手臂……踏入2025年成都工博会的展厅,先进的智能制造场景比比皆是。
在活动现场,市科协还专门设置了自由洽谈区以及精准洽谈区,供参展参会企业代表对接需求和洽谈合作。
那么,如何让有合作需求的企业找到“心仪”的它?“我们事先收集了企业的合作需求,形成需求清单,再根据企业所属的产业领域,进行精准的供需匹配,让他们在会场内‘搭上线’,会场外马上就可以谈合作。”市科协创新发展部负责人补充道,现场还安排了12位“科技保姆”全程陪同对接,采集需求并推动闭环服务对接。
“企业双方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将进一步展开深度讨论与协商……”刚结束一轮精准洽谈,成华区天府科技云服务中心负责人陈若宁在项目对接跟进表上记录了最新的合作进展。事实上,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与成都铭科思微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借助此次活动,就半导体芯片在人形机器人上的应用进行深入交流,并且在会场内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据悉,活动现场共促成13项技术协同与产业落地意向,涵盖智能装备、自动化、机器人等领域。下一步,科协保姆们将持续跟进服务,推动各方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促成更多的供需对接以及实实在在的合作。
谈及此次的“科菁荟”活动,在明途科技企业事业部总经理王鹏看来,这是一次十分高效且精准的交流机会,“没想到直接将科技交流活动开进展会中间来。”他告诉记者,不仅可以在会场内进行技术需求的精准对接,还可以在会场外,通过成都工博会搭建的平台,直接了解国内外企业在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创新产品,寻找产业合作机会。
“这是一次极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尝试,两者的契合度很高。”汉诺威米兰展览会(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刘国良口中的“两者”便是“科菁荟”与成都工博会。在他看来,双方契合点主要体现在产业聚焦与技术前沿探讨、国际交流与合作、产业创新生态构建、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等方面。“成都工博会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年首场工业盛会,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科菁荟”活动在成都国际工业博览会期间举办,能够进一步强化这种区域协同效应,为成都本地与外地企业打造更高效的合作通路。”刘国良表示。
“‘科菁荟’既是供需对接的重要平台,也是企业交流合作的舞台。”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科技企业、高校院所以及科技服务机构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促成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力一批创新型企业加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