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政策文件 >科协文件

成都市成华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23-07-28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9号)、《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成办发〔2022〕59号)、《成都市成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要求,结合成华区“1556”总体发展思路,制定成都市成华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科普及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安排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着力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和国际化合作的全域科学素质建设生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不断夯实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学素质基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成华,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先行区,为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化科普格局,全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9%,力争达到21%,全区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技馆等科普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科普供给侧改革取得新成效,对外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科学精神广泛弘扬,创新氛围日益浓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二、主要工作


  (一)因校制宜、彰显特色,积极拓展学校科普教育新载体,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


  1.探索构建立体多维科普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科学课程改革。重构基于科学素养培育的科学课程,开齐开足科学、艺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心理健康、性健康、艾滋病预防等科学教育课程,其中信息技术已纳入初中毕业学业水平测试,争取在2025年将学生合格率达到98%以上。强化科学教育课题研究。每年成立1支青少年科技教育教研组,整合辖区独有的大熊猫基地、成都自然博物馆、东郊记忆工业博物馆等场馆资源,深入开展“区域馆校课程构建研究”的课题研究。


  2.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实施馆校合作行动,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推动全区中小学坚持每年开展“科技节”活动。全区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青少年科学素质大赛”等科普活动每年不少于10场。


  3.打造多馆合一、西部领先的“综合科技馆”。探索形成“低段普及、高段摘金、全校联动、梯队发展”的科普教育模式,推进中小学市级科技教育示范校创建,鼓励学校开发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数字技术等领域的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5所。


  4.壮大中小学科技师资队伍。将科学精神纳入师德师风建设,把科技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师培训重要内容。推动全区所有中小学校配备1名专兼职科技副校长和1名以上专职科技教师。建成1个以上市级科技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每年开展培训1场以上,培训人数60人以上。


  (二)提升工人科学素质,强化专业技能


  1.开展职业精神宣教。开展最美职工、巾帼建功、最美科技工作者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面向全区产业工人、行业和企业,围绕产业建圈强链重点任务,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和养老护理、托育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持续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80名专业技术工人。加强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支持重点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赴外培训交流,组织学术交流、学术年会、学术沙龙等活动不少于2场,培养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技能人才。


  3.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开展多层级、多行业、多工种的劳动和技能竞赛,组织参加百万职工技能大赛、成都职业技能邀请赛、“成都工匠”评选等活动,每年组织不少于2个工种的技能大赛。


  (三)提升老年人科学素质,智慧助老健康养老


  1.依托老年大学、社区科普大学、老年人活动中心、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鼓励设立老年人智能产品用品体验馆、体验区,开设计算机运用、智能手机应用等科普课程,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辨别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每年开展相关科普活动不少于20场。


  2.开展健康养老科普服务。推动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发布的老年健康教育科普视频和老年健康宣传周海报进社区、进家庭,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应急处置等知识。推进家庭医生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务。每年开展相关科普活动不少于20场。


  (四)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决策能力


  1.落实科学素质要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考核评价中强化对科学素质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培养,加强对前沿科技知识和发展趋势的学习,提升把握科学发展规律能力。


  2.加强科学素质培训。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智慧蓉城建设、社区发展治理、法治建设等重点工作开展学习研讨。合理安排班次和课程,将国发〔2021〕9号文件精神纳入区委党校教学安排,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履职水平。每年开展相关学习不少于4场。


  三、重点工程


  (一)以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为抓手,推进科普体验场景化


  1.构建科普场馆体系。加快推进成华区科普场馆体系建设,推动区域内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等融合共享,构建服务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现代科技场景体系。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公益性特色科普场馆。加强安全文化教育体验场景建设,强化市民安全文化体验,提升安全素养。积极打造绿道科普场景,到2025年,新增2个或以上市级科普基地,打造绿道科普场景不少于4个。


  2.加强社区科普设施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建设社区科普活动室(或社区科普大学)、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智能健身等设施,打造安全社区、健康社区、智慧科技社区、绿色生态社区、防灾减灾社区等特色科普示范社区,推进社区科普设施特色化,提升“蓉城社区创新屋”科普功能,打造家门口的15分钟社区科普体验场景,到2025年,建设社区科普场景10个。


  (二)以实施科技资源科普转化工程为抓手,推进科普供给多元化


  1.构建科普事业社会化参与机制。支持企业建设共享科普展示馆,举办科普科技企业开放日活动,以展览展示、科普表演、科教活动、科学实验、创新体验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技企业特色主题科普活动,推动科技成果、科技产品在社区、商场设置科普体验点位,将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场景,探索“科技产业+科普”模式,到2025年,建成一批示范基地并向社会开放。


  2.构建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推动科研与科普深度结合,鼓励全区科研单位和人员,结合科研任务开展科普工作,推动将科普工作实绩纳入科技人员职称评聘的条件,将科普工作纳入科普基地、“天府科技云”科普共享基地等科技创新创业基地考核。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在产业链中融入科普元素,推动全区科普事业和科普产业发展。


  (三)以实施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推进科普应用生活化


  1.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等阵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开展基层科技服务活动,把科学元素融入在吃、穿、住、行、医等生活场景中,增进公众对科技发展的了解和支持,推动科普展览、科普讲座、技能培训等科普活动深入社区,开展科普知识传播。增进公众对科技发展的了解和支持,大力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


  2.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以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发动基层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机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等基层“三长”、社区干部、网格员等成为科普信息员、传播员,积极开展基层科普工作,推动基层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为基层组织联系群众赋能增效。探索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双创活动周、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公众科学日等活动,增进公众对科技发展的了解和支持。


  3.加强应急科普宣教。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主题宣传活动,推进应急知识和技能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建立全社会定期演练机制,加强针对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事件实战演练。强化线上、线下应急宣传教育阵地建设,融合天府科技云平台、手机短信、微信群等多种方式,统筹力量直达基层开展应急科普,及时做好政策解读、知识普及和舆情引导等工作,提升应急科普能力。


  4.开展健康主题科普。广泛开展健康家庭、健康学校、健康医院等建设,建成一批示范性健康场所,传播医疗健康科普知识,到2025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全区各个街道社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1%。


  (四)以实施科普信息化工程为抓手,推进科普表达艺术化


  1.强化科普信息平台应用。依托“科普中国”“天府科技云”“天府市民云”“成华发布”“科普成华”等平台,吸引广大科技工作者,企事业单位、学会(协会)等积极参与科普作品创作,丰富科普平台内容,推动优质科普资源进学校、社区,逐步形成智慧科普建设新局面。


  2.拓展科普传播跨界融合。鼓励科研机构、科技社团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科学传播,推送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创新项目、科学人物、科普活动和生活中的科学热点等科普信息,在成华电视台、成华发布公众号等区级媒体开设公益类科技、科普宣传。


  (五)以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为抓手,推进科普传播专业化


  1.强化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弘扬科学家精神,宣传科技界优秀典型、生动实践和成就经验,开展“成华榜样·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发挥科技工作者科普主力军作用,主动走近公众,以专业特长,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主动发声,挺身抗击各类谣言,引导群众相信科学、抵制谣言。


  2.加强专职科普队伍建设。面向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主体,在新媒体科普、科普研究等领域建立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加强科普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将科学传播能力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开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培训。


  3.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各街道办事处建立不少于50人的科普志愿者骨干队伍,每年开展志愿者培训不少于2场;各社区每年开展科普活动不少于12场,参与群众不少于600人次。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区科协充分发挥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牵头单位综合协调作用,会同相关单位共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相关单位按照本方案的工作分工,将目标任务纳入本单位工作规划和计划,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持续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工作机制和制度,推动目标任务落实。


  (二)强化法治保障


  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四川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强化科普内容、载体、队伍等建设,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政策法规体系。


  (三)强化经费保障


  相关单位统筹落实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所需经费,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保障《成都市成华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顺利实施,鼓励社会多渠道投入扩大资金来源,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


  (四)构建评价体系


  完善表彰奖励和监测评估机制,对在科学素质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对科普场馆运行情况、科普项目和重大科普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估,探索制定科普产品和服务标准,推动具有成华特点的科学素质建设标准。


  (五)强化宣传引导


  积极宣传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重要意义和政策导向,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多元主体活力,形成更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