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政策文件 >科技政策

解读科普法 | 社会各界该如何组织和参与科普活动?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25-04-25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十九条明确指出,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各界应积极组织和参与科普活动。这不仅明确了科普的社会责任,也为社会科普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明确了科普工作的社会责任定位。长期以来,科普工作主要由科学家、学者承担,社会参与度相对较低。然而,科普工作不应仅限于学术界和科研机构,应从政府部门到企业、从学校到社区、从媒体到公众的各个层面都积极参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每个社会群体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关乎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健康发展等领域的重大问题时,公众的科学素养和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到政策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因此,各行各业应共同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二是强调了社会各界在推动科普事业发展中的主动性与义务。科普工作不仅仅是一个可选择的任务,更是每个社会主体应当承担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媒体和公众等各方都积极投身其中。政府通过出台政策、资助项目、设置奖项,推动科普资源整合利用,为科普事业筑牢根基、注入活力。企业作为科技成果创造者与技术普及推动者,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借产品设计、技术服务、社会责任履行,提升员工素养,向消费者和社会传递科学知识。学术界的科学家们,在科研之余,应致力于将复杂科研成果深入浅出地普及给公众,是科普核心力量。媒体发挥广泛传播优势,快速把科普内容传递给社会各界,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与参与度,搭建起科普传播的桥梁。


  三是提出科普活动应注重多样性和创新性。传统的科普活动通常是以讲座、展示等方式进行。随着科技手段不断迭代更新,互联网、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为科普活动开辟了崭新路径。网络平台让在线教育和讲座触手可及,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不同地域的人们都能便捷地获取科学知识。以互动游戏为载体,将科学知识巧妙融入其中,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探索科学的兴趣,使他们在趣味盎然的游戏过程中主动汲取知识。VR技术能够营造出逼真的场景,让公众仿若身临其境般感受生态环境的微妙变化,这种沉浸式体验显著增强了科普活动的吸引力与公众参与度,让科普不再枯燥。此外,科普的创新性不仅体现在形式和手段上,也应注重内容的更新与拓展。科普工作需要跟进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为公众提供科学、准确、前沿的信息。特别是在涉及全人类未来的重大问题上,科普工作应进一步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帮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


  四是提出应加强科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科普工作不仅关乎当前的社会发展,也关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科普工作在推动社会整体科学素质提升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当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具备一定科学素养,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里,比如践行绿色出行、做好垃圾分类,才能够形成合力推动绿色发展,切实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进而促进社会的长远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