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政策文件 >科技政策

解读科普法 | 各级各类学校如何加强科学教育?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25-04-25

  2025年1月3日,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等十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围绕全员科学素养提升、科学家潜质培养、协同育人统一战线和家国情怀培育四大目标,明确20条具体措施,全面提高中小学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


  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第二十条中提出,各教育机构应加强科学教育,提升师生科学文化素质。


  各类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在整个科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关键地位。如今,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科普作为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可或缺。通过加强科学教育,学校和教育机构能够全面提升师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一种对世界探索精神的激发。同时,通过科普讲座、科学实验展示、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让师生们在实践和互动中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魅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高等学校是知识和人才的密集地,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更应履行多元科普职能。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应考虑开设科学通识、科学史课程,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接触到广泛的科学知识,拓宽科学视野,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此外,开展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教育是高等学校科普工作的重要内涵。高等学校作为科研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在接触科研的初期就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明白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诚信和伦理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中小学校在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有着独特的使命,小时候的一个梦想,往往会成为长大后一生的追求。完善科学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是中小学校科普工作的核心任务。科学教育课程应该注重科学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实践活动则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科学探究活动、自然观察等。这些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做好各级各类学校的科普,还要特别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除了大众熟知的科技馆、博物馆,沉淀着更多科技资源的各类科研机构、科技创新企业,往往更能树立科技创新的典范。但这些科技资源惠及到青少年并不容易,需要建立良好的体制机制,为学校与科技单位之间架起沟通与合作的桥梁,整合校外资源服务于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科学教育体验。


  高校也是科学普及的重要社会资源。高校应将科普纳入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并提供必要保障,通过开放实验室、举办科普展览、与中小学共建科学教育基地等形式,将更多科教资源与社会共享,让更多人受益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张伟民中国气象学会科普部高级工程师)